(一)坚持“订单培养、双证对接、赛训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紧密联系本省电子信息行业先进制造业企业,近年来与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海尔工业园、健鼎(湖北)电子有限公司、湖北思勤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与企业签订订单班、共建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不断深入全面合作,安排企业讲师来校进行授课,与企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新型学徒制教学实训探索。
将核心骨干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将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成绩挂钩,将电子产品装接工、单片机设计与开发工程师、PCB设计与开发工程师、LabVIEW助理开发工程师、CAD高级绘图员等职业行业资格证与电子产品组装与检测、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CAD、虚拟仪器技术等课程挂钩,将获得证书作为课程考核成绩之一。提高了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双证率和就业率。
(二)使用“互联网+信息化”的小班教学模式
从2015年起将23门专业课程中的14门专业课程逐步建设成为在线开放课程,使用信息化工具,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将这些课程建设成为混合式教学课程。根据信息化教学的特点,编制了新型工作页,开发了大量信息化资源,并出版了五本规划教材,平均每学期在线开放课程总点击量超过100万。
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采用分组的小班教学模式,更好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使用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与思考的氛围里获得了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和想象力。
(三)构建“双元制+双师型”高质量教学团队
从2015年至今,电子信息专业共有三名教师参与了中德合作教师培训项目,在我校2018年和2019年举办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班”中,有两名教师作为主讲教师给省内外20余所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了“双元制”教学法培训。
本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比率达到100%,建设期内,共有三名教师参加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五名教师参加湖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还有十余项由企业举办的职业能力培训。在我校2018年举办的湖北省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班中,有一名骨干教师为作为国培主讲教师参与授课培训。
聘请五名中高级工程师做为本专业外聘教师,给学生开展实训教学和开展讲座。2018年聘请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资深系统工程师吕建新作为本专业楚天技能名师。
通过国外研修访学、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教师在企业实习实训等多样化手段,构建了高水平的“双元制+双师型”教学团队。
(四)通过“学生社团+工匠计划”构建人才选拔平台
以学生社团“节点工厂”为平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坚持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科技讲座,开展项目制作,组织技能大赛、校园科技活动月,每年举办两次校级技能大赛。
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工匠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挑选优秀学生参加湖北省职业技能大赛,全国电子技能大赛、全国电子创新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大赛等各类专业竞赛。建设期内,本专业学生累计获得“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一个;“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华南赛区二等奖一个、全国虚拟仪器大赛三等奖两个、在湖北省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四次。
(五)建设“虚实结合+远程仿真”高质量实训环境
本专业与美国国家仪器公司进行了长期深度的合作,构建了基于虚拟仿真软件和数据采集平台的电子电路虚拟仿真平台,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多门课程进行了虚拟仿真教学改造,虚实结合,相互补充,成功将电路类课程的实训环境从传统的实验台模式升级为基于信息化教学的虚拟仿真模式。
作为湖北省第一家与国家仪器公司签订共建协议的高职院校,2016年我校与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电子设计实训室”揭牌。2017年本专业建成了基于《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远程虚拟仿真平台,学生可在互联网上进行远程实验,该平台参加了2018年的国家仪器中国区研讨会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推广。
本专业一直以虚拟仿真作为实训环境改造的重要基础,构建了虚实结合基于信息化教学的虚拟仿真实训环境。